國家立法是法治反腐的基礎
南方都市報 2015/3/10 16:50:44【字體:大 中 小】
一旦反腐敗的國家立法成為現(xiàn)實,反腐敗職能機構的權力將不可避免地得到擴張,這或許會讓人產(chǎn)生一些疑慮。然而與權力擴張相比,真正需要關心的問題其實是這個擴張的權力在使用的過程中怎樣被規(guī)范和約束。
隨著“打老虎”力度加大,公眾對反腐敗法的出臺呼聲日漸高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3月8日下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部署2015年工作時提出,要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研究修訂行政監(jiān)察法。媒體報道稱這意味著反腐敗將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
反腐敗的國家立法為什么讓公眾期待?這是因為相關議案早已進入了立法機關的視野。有心人至今記得,在1999年的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上,著名學者、時任上海社科院院長的全國人大代表張仲禮提出法治反腐觀點,并提交了《建議制定國家“反腐敗法”的議案》。這是全國人大史上第一份建議制定《反腐敗法》的議案。
人們期待反腐敗法,更因為時勢的變化。201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fā)布,《決定》中強調(diào),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這一決定傳遞的信號至為清晰:在中共十八大后,反腐的頂層設計進入了新的節(jié)點,法治反腐的大勢不可逆轉。而從國家層面制訂反腐敗法正是法治反腐的基礎所在。
人們期待反腐敗法,當然還由于現(xiàn)行一些規(guī)定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效率未盡如人意。眾所周知,中國關于反腐敗的制度并不少,它們分散在各種法律、黨內(nèi)法規(guī)乃至紅頭文件里,其弊病在于缺乏系統(tǒng)性,相當一些條款不便于操作,甚至有些規(guī)定相互矛盾和沖突。基于依法治國的背景,為了維護法律的統(tǒng)一和尊嚴,對分散的反腐敗的各種制度進行清理和整合,從而制訂出綜合性的反腐敗法,具有現(xiàn)實的緊迫感。
公眾期待反腐敗的國家立法,那么反腐敗法對當下中國的價值究竟在哪里?由于對腐敗分子的痛恨,人們很容易把反腐敗的國家立法簡單視為懲治腐敗力度的加大。這一視角盡管不乏道理卻可能狹隘了一點,因為假若僅僅是為了更利于打擊腐敗,原本可以通過完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來加以解決。反腐敗法的真正價值,比懲治腐敗更重要的乃在于以制度化的辦法預防腐敗的發(fā)生和蔓延。
肩負著更加有效的預防和懲治腐敗的重任,這樣的反腐敗法肯定不可能是一部單一的法律。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所說,“反腐敗的國家立法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立法,在他看來,針對反腐敗的配套立法應該是“制定一個法律群”。
圍繞反腐敗的國家立法,在做好配套工作之外,還需要對現(xiàn)行反腐敗的制度進行清理與整合。如何清理和整合?一言以蔽之,必須堅持法治思維。中紀委副書記黃樹賢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黨內(nèi)法規(guī)要同國家法律銜接和協(xié)調(diào)起來。按照這一標準,不論什么性質(zhì)的規(guī)定,如果不合時宜,不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甚至與國家的大法相沖突,在未來反腐敗立法者那里都應該被摒棄。
一旦反腐敗的國家立法成為現(xiàn)實,反腐敗職能機構的權力將不可避免地得到擴張,這或許會讓人產(chǎn)生一些疑慮。然而與權力擴張相比,真正需要關心的問題其實是這個擴張的權力在使用的過程中怎樣被規(guī)范和約束。易言之,“賦權”和“約權”應當同為反腐敗法中的重要內(nèi)容。
在啟動反腐敗國家立法的過程中,無論是堅持“賦權”和“約權”并舉、抓緊做好配套工作,還是努力運用法治思維對現(xiàn)行反腐制度進行清理與整合,都緣于一點共識:我們呼喚的是法治反腐和清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