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雅安參加大渡河之春筆會。主要目的是到漢源看梨花?;爻啥紩r,當(dāng)?shù)嘏笥颜\邀到蒙頂山一游。比起四川的峨眉山、樂山,蒙頂山名聲自然要小得多。如果要講到蒙頂山的茶文化,恐怕即使黃山、廬山、武夷山等大腕級名山也要讓三分。
對茶文化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茶圣陸羽,也當(dāng)然知道陸羽曾寫出過《茶經(jīng)》。但如果提到茶祖吳理真,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吳理真乃西漢人,其在蒙頂山開人類種植茶樹先河已經(jīng)有2045年。陸羽是在吳理真人工種茶大約900年后,才寫出的《茶經(jīng)》。或許因為吳理真的歷史地位,再加上蒙頂山人工種茶歷史悠久,其品種優(yōu)良,制作出的蒙頂茶味道獨特,自唐朝至清末一直被定為貢茶。茶聯(lián)中頗為著名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就出在這里。關(guān)于這副聯(lián)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仍然是個謎。不過,唐代詩人白居易那首吟詠蒙山茶的著名詩句:“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今天讀來倒也仍是妙句。
蒙頂山,不,準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蒙山頂上。我們到來時,明前茶采茶時節(jié)已過,走到山上,見有皇茶坊露天茶座,幾個人便圍擁而坐。服務(wù)員走過來,給我們介紹了在這里喝茶的茶道。譬如,茶碗怎么放,蓋子怎樣擺,續(xù)水該怎樣,暫時離開該怎樣,跟到寺院里吃齋飯的規(guī)矩差不多。然后,幾個當(dāng)?shù)氐牟柰?,手擎長嘴的銅壺變著花樣表演倒水的姿勢。這種表演在其他地方也都看過,沒有什么稀奇,我只想到山頂上去看看吳理真當(dāng)年親手種植的茶樹是否還在。四五年前,我曾到過安溪,親自到鐵觀音的發(fā)明人魏蔭種植的母樹去看過,站在那山上,沐浴著春風(fēng),真有觀音降臨的幸福感。
蒙山頂上有一口神秘的水井和一座廟。這口井很神秘,幾十米的繩索也不能見底,如果人圍得多了,只要一喊四周就會有雨水落下來。這樣的傳說我不是第一次聽到。北京通州的燃燈佛塔下就有一口井,聽老人講,過去有人從里邊往外搗鎖鏈,硬是一天沒搗完。對此,我表示懷疑。當(dāng)然,這蒙山頂上水井落雨也不是沒有可能,那也要看天氣情況,石頭里邊的濕潤成分和共振的效果了。不過,由此可以看出,蒙山雨量豐沛,適合栽種茶樹。
距蒙頂山神秘的水井上行不遠,有一所破舊的古廟,前面的廣場上——實際是過去寺廟的塔基,中間是一座神女雕塑,靠北側(cè)有幾棵高大的桷樹。當(dāng)?shù)厝苏f昔日吳理真就是在此栽種的茶樹。后來,他索性在廟里出家當(dāng)了和尚。
這里所說的似乎都是真的??山K究是沒有文字可考的。下得山下,走進蒙頂山中國茶博物館。我敢說,這里的茶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展物資料也是最權(quán)威的。不然,怎么敢叫中國茶博物館呢?從展出的歷史資料中得知,雅安這個地方是茶馬古道的起始地,不論是鹽、茶葉,還是絲綢、瓷器、布匹等都會聚在這里,經(jīng)過商品交換,然后才奔赴西藏、新疆以至到南洋和歐洲。既然如此,雅安這地方生產(chǎn)茶葉,出了個了不起的茶祖吳理真就不是傳奇了。我想到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
在茶博物館參觀中,無意中看到一種叫做“無我茶會”的茶會方式。這種茶會方式由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榮章先生于1990年最早發(fā)起和構(gòu)思。其特點是參加者都自帶茶葉、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會中以茶對傳言,廣為聯(lián)誼,忘卻自我,打成一片。這使人很容易想到上學(xué)時的春游野炊:一幫同學(xué)隨便找一塊草地,鋪上一塊塑料布,席地而坐,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吃喝都拿出來放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很是開心。
人開心有多種原因,人煩惱也有多種原因。在生活節(jié)奏飛快,到處充滿競爭的社會,你可能有了豪宅香車,甚至有了一定的職位,但為什么常常不開心呢?我以為,是因為處處有我,太在意我的得失了。如果一個人做到“無我”,那么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我們,在當(dāng)下這該是一個多么高貴的詞?。?/p>
所謂茶道,淺層的解釋是一種關(guān)于如何種茶、采茶、制茶、飲茶的形式與技藝。而更深的意味則是茶與人,與社會、自然的關(guān)系。很多文人不是很欣賞“禪茶一味”的奧妙無窮嗎?為什么到頭來始終不得其味呢?關(guān)鍵是人的內(nèi)心對人的堅守發(fā)生了動搖。具體說,春天來了你聞不到花香,不屬于你的你非要據(jù)為己有,正如喝茶:首先要有好茶,然后有好水、好器皿,最后是飲茶之人是否有好心情。如果茶是污染的,水是污染的,人干盡了壞事,我不相信這世界還有什么茶道可言。也就是說,茶道是具體的,人道才是我們所尋找的。(紅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