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0年,特赦再“激活”,只不過,這項“國家依法對特定罪犯免除或者減輕刑罰的制度”和“國際通行的人道主義制度”,對腐敗分子說“不”。
8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決定草案。草案規(guī)定,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對2015年1月1日前正在服刑、釋放后不具有現(xiàn)實社會危險性的四類罪犯實行特赦。
媒體和公眾注意到,草案擬予以特赦的第二類對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參加過保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對外作戰(zhàn)的服刑罪犯”,其中使用了排除法——“但幾種嚴重犯罪的罪犯除外”。哪幾種?草案規(guī)定,對上述罪犯中犯貪污受賄犯罪,危害人民安全的嚴重暴力性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及涉恐、涉黑等有組織犯罪的主犯,以及累犯等不予特赦。
為什么貪污受賄罪犯等不在特赦之列?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適時的說明,起草《關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決定(草案)》在總體思路上注意把握了嚴格范圍、審慎穩(wěn)妥、依法進行這三點,突出特赦對象身份的不可攀比性,注重特赦條件的客觀性,“考慮到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的嚴峻復雜和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考慮到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