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民到醫(yī)院就診,自述癥狀是睡覺打呼嚕。年輕醫(yī)生告知他是得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村民以為重病在身,表情立刻凝重。醫(yī)生遂告知,“其實就是鼾癥”。村民不禁埋怨,“莊稼人不懂醫(yī)學知識,‘巷子里趕豬——直來直去’不就得了,我還以為染上不治之癥了呢!”
有話直說,可以有效降低溝通成本,拐彎抹角繞來繞去,自話自說不考慮聽者感受,只會耽誤時間,徒讓人厭煩。百姓說話辦事講究實在,不喜歡繞彎子。耿直、直率、直白,一個“直”字構(gòu)成了百姓性格的樸素底色。正因為“直”,老百姓大都不喜歡與不直爽、不正直的人打交道,也不愿聽虛話、套話、怪話、話中話。
群眾要求如斯,黨員干部說話辦事就應如此。但現(xiàn)實卻常常是另一番景象。比如,群眾來辦事,不是痛快淋漓地答應馬上辦,而是慢慢吞吞、不溫不火地說,正在想辦法,看能不能盡快辦。至于到底辦不辦,是否盡快辦,“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明明可以一次性交代清楚的事情,卻故意搞“這里的山路十八彎”,讓群眾跑上三五次;明明是本部門本崗位的職責,偏偏要“捉迷藏”“踢皮球”,讓群眾“眾里尋他千百度”,依然“云深不知處”。
“直”代表著一個人的性格,也往往映照出待人接物的品德和作風。黨員干部內(nèi)心深處對群眾有沒有感情、用沒用真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不能正直做人、耿直做事、清直做官。扔掉繁文縟節(jié)麻利辦事,基層肯定高看一眼;不拿官腔官調(diào)以心交心,群眾自然厚愛一層。群眾怎么看待干部,決定因素并不在于群眾,而在于干部如何對待群眾。捧著一顆真心深入群眾、融入基層,去掉官僚氣、沐浴鄉(xiāng)土氣,就能發(fā)現(xiàn),與群眾心相連、情相通、話相投其實一點都不難,群眾也會給出高分評價。
“直”也內(nèi)含著大道至簡的權(quán)力觀念。權(quán)力是人民賦予的,當干部就是當人民的勤務員,不要彎彎繞繞、藏頭露尾,也無需爾虞我詐、陰謀算計。“公家之利,知無不為?!睘槊褶k事就應當任勞任怨、直率簡潔,痛痛快快而不是拖泥帶水,清清爽爽而不是云山霧罩。把權(quán)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把民生實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正是為官用權(quán)的基本要求。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干部不敢直抒胸臆,其實是不敢直面問題、直觸矛盾。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的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去摧毀。靠嘴皮子說不走改革發(fā)展中的困難梗阻,掩耳盜鈴也無法紓解基層治理中的層層矛盾。惟有講實話重實行,才能在工作中化被動為主動,也惟有實干實行,才能建立干群互信、增進社會共識。直言不諱地談問題,開門見山地辦實事,才是對百姓直率的最好回應,理應成為同群眾打交道的基本要求。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正直誠信的品格和務實做事的風格,是達成良政善治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zhì)。讓直的品德、實的風格生長起來,讓百姓感受到干部話直白、人實誠、事實在,一定可以畫出與時代輝映的干群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