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癡、慢、疑是佛教中的“五毒”。其中貪為“五毒”之首,所謂“貪”:是指渴取一切順境。“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婪是黨員干部從政的“夢魘”,做人的“墳墓”。 黃帝內經(jīng)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筆者以為貪乃虛邪之物,戒貪當修生養(yǎng)性,恬靜淡泊,從心開始。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時,離廣州二十里一個叫石門的地方,有一口泉叫“貪泉”,據(jù)說不管誰喝了這泉水,都會起貪心。吳隱之不信這個邪,為了表明立志清廉,他特意來到貪泉,掬水而飲,并賦詩為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以后他在廣州,果然始終保持著廉潔的操守,粗茶淡飯,衣物器具也十分簡樸,被史家稱為“廉吏”。
可見,廉不廉,貪不貪,不在“泉”,而在心。古人講“珍重平身清節(jié)在,不妨飲滿酌貪泉”。 在中國古代吏治史上,東漢的“四知”太守楊震和“一錢”太守劉寵,一個赴任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嚴拒黃金十斤,一個離任僅受銅錢一枚,“來也兩袖清風,去也清風兩袖”,的清廉事跡感人至深,后人有詩贊曰:“從來百姓崇廉吏,佳話如泉傳到今。”共產黨人更是不乏清廉為本者。方志敏在短暫的一生中,曾手握重金,卻嚴于律己,甘守清貧,“一向過著樸素的生活”。中國第五任財政部長吳波,在財政工作30多年,生前兩立遺囑退住房,大公無私,廉潔自律,留得“清風盈袖月滿樓”。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境遇和人生?!对娊?jīng)》中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說須時刻謹小慎微,切不可膽大妄為,在陰溝里面翻船。須知,神目如電,不可暗室虧心?!芭e頭三尺有神明”,利欲熏心、縱情極欲是引禍殺身的鐵律。無論是重要崗位,還是“冷僻”部門,許多人從事業(yè)和地位的輝煌中迷失自己,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皆因在“女色”、“權力”、“金錢”等形形色色的誘惑和欲望面前,沒有收得住心、穩(wěn)得住神、沉得住氣, 沒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而保持平和心態(tài)?!案唢w之鳥,毀于美食;深水之魚,死于香餌”,魚兒往往是“眼里識得破,嘴里忍不過”,圖一時之快而飲恨終身。事實不斷的警示和啟迪,“簡單就是享受”,只有平靜的生活,以平常心處世,切莫在權力、地位、金錢上與人攀比,才能確?!扒案罄^”的悲劇不再重演。
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臨濟禪師說:“人,要靜心修行,只有心胸空靈,身處欲望之中,心離欲望之外,才能達到‘閉門閱佛書’的境界?!弊砩鷫羲勒?,逃避現(xiàn)實,卻一夢黃粱終要醒。聲色犬馬者,迷戀俗世的酒綠燈紅,何曾尋得半點真情?耽于名利者,蠅營狗茍,費盡心機,卻終究掙不脫大限,空手而來,空手而歸。古人云:“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身正,方能正他人;自身正,才能出威信。我們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培養(yǎng)情愫,砥礪情操,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確保在法紀的“高壓線”上不出事,在公私的“警戒線”上不出事,在家庭的“情感線”上不出事。(駐省經(jīng)信委紀檢組 袁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