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姨名叫黃雪英,是一名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她常說一句話,“只有和和睦睦,才能家和萬事興。”
前些年,她鄰居家修一間雜房,沒有事先溝通,便砌在了兩家房屋中間。她家里人憤慨不已,怒氣沖沖便要上門討說法。大姨卻連忙攔下他們:“家和萬事興,不管對內(nèi)還是對外,都要以和為貴!”不僅不上門找麻煩,平日見到鄰居一家更是笑臉相迎。鄰居自覺不好意思,便常往她家里送點新鮮瓜果,鄰里關(guān)系竟然因此和睦起來。我知道了以后,對大姨豎起大拇指:“您這思想境界,跟古時的大學(xué)士張英有得一比!”大姨不知道張英是誰,我便把“六尺巷”的故事講給她聽。她聽后,坦然一笑:“張英心胸寬闊,我很佩服,我哪能跟他比!”
大姨在生活中不僅不與人爭吵,與人交談也總是如春風(fēng)化雨般溫柔。但大姨父是個性情中人,家中時?;厥幹拇笊らT。有時家里的孩子做錯了事,他急躁的脾氣就上來了,大發(fā)雷霆,狠狠數(shù)落一通,讓我的表姊妹們面紅耳赤,淚水漣漣。這時,善良的大姨總會出來打圓場,把大姨父那幾句惡狠狠話語中包含的擔(dān)心和關(guān)愛說出來,又用“和睦乃興家之本”“和氣是?!钡仍捳Z來數(shù)落大姨父的不是,再細(xì)心妥帖地安排好一家人的飯食,最后大家總會高高興興的收場。就這樣,大姨每次都巧妙地避開姨父的鋒芒,為子女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
大姨在生活中一直保持這樣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從不怨天尤人。她沒有多少文化,大半輩子干的都是“不體面”的工作,擺地攤、開快餐店、賣豬肉等,夫妻倆賺的錢就只剛好夠家用。按理說,長時間的緊衣縮食會使人缺乏安全感,理想愿景也應(yīng)投射在錢財代表的豐衣足食中,但我從未聽到大姨對窮日子抱怨過,她也從不做一夜暴富的美夢。我印象中的大姨仿佛每天都是快樂的,口中總是哼著小調(diào)。她說,“只要手腳勤快點,大錢雖賺不到,但也不會窮死餓死。如果一家人因利生怨,還不如平淡度日的幸福美好!”因此,哪怕是后來外公患病的那段艱難歲月,大姨在子女孫輩面前也沒唉聲嘆氣過,更沒有每天以淚洗面。她總是準(zhǔn)時淘米生火,有條不紊地洗菜切菜,讓油鍋聲呲啦呲啦響著,屋頂上炊煙裊裊,似乎能把愁云慘霧驅(qū)散一點點。大姨不說不提,把苦難不動聲色地藏在心里默默消化,用最樸實的一粥一飯來維持整個家庭的風(fēng)平浪靜。
就是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在家里沒有任何成文立字的家規(guī)或是家訓(xùn),也鮮少有人會將一位沒多少文化的農(nóng)村婦女和“家風(fēng)”兩個字聯(lián)系起來。現(xiàn)在想來,大姨為人處世的寬容善良,難道不就是一種無言的“家風(fēng)”嗎?家庭和睦不爭吵,面對困難不絕望,這難道不也是一種特殊的“家風(fēng)”嗎?
家風(fēng)并非千篇一律,也不一定是成文立字的規(guī)矩。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風(fēng),它如人生百態(tài),各有千秋,大姨家的家風(fēng)便是如此,那句“以和為貴”不時縈繞在耳邊,也深深扎根在心頭,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一生。 (作者單位:漣源市三甲鄉(xiāng)紀(jì)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