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說自己兒時吃過糠粑,很少有人相信的??擅慨斘诣蜩蛉缟孛枋瞿谴钟布怃J的米糠像鋒利尖刺劃過鮮嫩的喉管那種疼痛難受的情景時,聽者都會在潸然中沉默。
可能,到六十年代,城市居民乃至地廣田肥水豐沛的農(nóng)村,溫飽已然不是問題,但那種土地稀少而貧瘠,常年缺水的山嶺村莊,尤其家里又缺勞動力的家庭,饑餓是常態(tài),糠粑充饑也時有發(fā)生。我家的條件恰恰兼?zhèn)淞艘陨蠋追N情形。
記憶中,一年中除非春節(jié)和父母生日,或跟隨父母拜訪親戚那幾天能吃上幾頓白米飯外,平時,要么吃紅薯飯,要么喝稀粥,偶爾吃糠粑與挨餓。
家里實在揭不開鍋,家人又餓得實在不行時,父親才不得已東挪西借弄得十幾二十塊錢,徒步到離家30公里遠的藍田街上(今婁底漣源市)糴上三四十斤米,艱難維持一段時間,我記憶中這種狀況幾乎持續(xù)到十六七歲。
所以,兒時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能吃飽白米飯!
說句實誠話,從讀大學(xué)到工作甚至成家頭幾年,由于收入低微,家庭包袱大,經(jīng)濟基礎(chǔ)差等多重因素,兒時的心愿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可謂徹底實現(xiàn)。
兒時刻骨的苦澀深深影響著我的人生,固化了我某些習慣與情愫。家里用餐,剩飯剩菜哪怕只一點殘羹也不忍倒掉;吃酒筵,看到大量食物倒進泔水桶會心痛好一陣子;甚至變態(tài)到仇視與疏遠那些吃公餐時把大量食物浪費在盤碗中的人。
苦難己成為過往。今天,物質(zhì)財富極大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在個人、家庭的消費單中,“吃”的開銷比重越來越少,特別對中高收入人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于是,給國人造成了一種錯覺,吃飯已然不成問題。于是乎,很多人便“飽漢不知餓漢饑”了,便“好了傷疤忘了痛了”。于是乎大鍋大灶,大魚大肉,大手大腳起來。
古語說得好啊,“所貴惟賢,所寶惟谷?!闭\然,人類缺了名表名煙,豪車豪苑,影響的只是生活質(zhì)量,但缺了糧食,攸關(guān)的便是生存。
中國遠沒到日日饕餮、餐餐盛宴的時候啊。權(quán)威媒體上公布的一組數(shù)字就很能警醒我們:不到世界百分之十的耕地養(yǎng)活著近乎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18億畝耕地紅線早已突破,“賤谷傷民”導(dǎo)致大量耕地拋荒,糧食結(jié)構(gòu)性失衡已致大豆等食物六成以上依賴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到2019年底,尚有559萬貧困人口還在為吃飯發(fā)愁?!懊褚允碁樘臁?,糧食安全仍然是我國政府在茲念茲的頭等大事,即便到了糧食充分自給的那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思半縷恒念物業(yè)唯艱”的傳統(tǒng)美德也萬萬不能丟。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世界新格局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yīng)該主要裝中國糧。”這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的,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更應(yīng)該把這當做一份責任,放在肩上,扛起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冷水江市委黨校 孫前征)